关于情感融入——语文教学中的指明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5674 日期:2023-10-29 来源:论文网
  摘 要:叶澜教授说:“语文教学和情感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也就是触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要教好语文课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调动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情感效应,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情感融入角度分析了情感融入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融入 语文 作用
  语文世界美丽而丰富,尤其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些文学作品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从“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中我们看到了李白的豪情,从《我的空中楼阁》中我们体会到了隐者的闲情,从祥林嫂的一声声“阿毛”中我们认识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而杨绛的《老王》让我们对人性美顿生赞叹之情。语言是心灵的外衣、情感的使者,课文都是美文,文章语言文字负载着情感。骆宾王的诗歌《在狱咏蝉》表面上写的是蝉的外形、悲鸣、生存环境,实则是诗人借写蝉的语言来比喻自己的情怀,把自然之物与诗人内心契合,诗歌语言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愫。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言的品味是离不开作品情感和思想的,语文教学应是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与情感教育的统一,一名善于激活课堂情感的老师首先就应把文章语言作为最好的情感突破口。
  一、深情投入,融入角色
  在教《愚公移山》时,本人曾经在“愚”字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情感之源。山高且大,愚公蚍蜉撼大树,何其妄愚;年事已高,连妻也疑,仍要移山,更见其顽愚;智叟“妙”言,愚公不“省”,足见其痴愚。“愚”字多次被渲染,“愚公何愚”的主旨凸显。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抓住情感深入解读,使学生、文章在情感世界里碰撞、融会。在教鲁迅小说《祝福》时,每读到祥林嫂在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后反反复复地诉说“我真傻,真的很傻”,教师就应完全进入角色,用祥林嫂难以言状的凄苦心情来读。这不仅能创造出一种悲剧的气氛,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沉浸在祥林嫂的极度不幸之中,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这时祥林嫂的极度悲伤之情,明白她这时已精神失常,重返鲁四老爷家必然遭到更大的歧视而最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这样学生在感受形象和产生情感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进而会产生探求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无声无情的文章成了有声有色之物,情透纸背感人至深,甚至催人泪下。《陈情表》、《项脊轩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类情真意切的文章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把握情感基调,从语言文字的核心入手,深刻体验领悟文章蕴含,情感“入乎其内”,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一定能使学生“出乎其外”,在语言世界里遨游,在情感殿堂中享受。
  二,情感——语文教学中的金钥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简直无法理解的场面。教师在用悲愤的情绪朗诵着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学生们却在笑教师的样子可笑,或者用疑惑的目光凝视着老师,好像在问:今天老师怎么面对这种场面?教师往往会埋怨学生犹如木石。其实,为了讲好一堂课,大部分教师都会认真阅读教师参考书,研究教材,编好教案后上讲台。可在讲课当中,几乎每一堂课都会发现或打瞌睡或听课溜号的学生。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这里虽可能存在诸多因素,但主要是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的成功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参与,既要重视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忽视不得。非智力因素是内在因素,智力因素只有通过这一内在因素才能得以实现。非智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并且要予以研究。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渗透到了人们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智力因素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方面,情感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既表现在愿不愿意学习或喜不喜欢学习等方面,还直接关系到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等。情感与智力因素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智力因素的发挥及潜在能力的发掘。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因此,适用得当会促进智力因素的发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否则,会削弱智力因素的发挥,激发不了学习兴趣,并对整个教学计划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调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兴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机械、枯燥地传授知识,而且应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巧妙地设计新颖活泼的能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将知识的传授融会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如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对路瓦栽夫人的性格有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老师可以把莫泊桑的另一篇类似《项链》的短篇小说《珠宝》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两篇作品的比较中来分析主人公形象及其性格差异。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思考、讨论切磋、归纳总结。这样不但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更深刻地认识到这篇小说所蕴涵的哲理,揭示人性的弱点及导致的漫长的人生磨难。
  四、“爱”是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某歌唱家谈起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时说:“让每一位听众都觉得你在为他一个人歌唱。”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想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觉得老师在关注他。笔者的做法是: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恰当地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例如:在课堂上,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就及时用目光激励他们;有些同学上课走神,要及时用目光提醒他们认真听课。重视作业评语。每一次作业,特别是作文,笔者除了认真批改外,特别注重给学生一个好的评语。简简单单几句话,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关注他,会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可亲、可爱。作业评语成了笔者与学生沟通的一个平台.记住学生的爱好、小名甚至绰号,适时对他们的爱好表示理解、关注,大声地在其同伴面前叫出他的小名,或者他喜欢的绰号。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你很关心他,与他很近。记住班上孤儿、单亲、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的生日,带领全班同学给这些学生过生日,虽然这样关注的只是少部分学生,却可教会大部分学生如何去爱,集体凝聚力也会增强。
  五、创设情境诱导学生
  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入境动情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能激活学生的情感。语言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最好工具。教师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语言专业通俗,能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教学语言富有激情,能鼓舞学生奋发向上;教学语言幽默、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中形成健康情感……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寓美的情感于美的教学语言之中。其次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融情于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配乐美读适用较广,要带着美好的情感、优美的声调,对于那些名篇、精彩片断在伴奏音乐的和谐配合下品味作者描述的情感美、意境美。惠特曼的钢琴曲《星空》作朗读《荷塘月色》四、五、六段的背景音乐,那月下荷塘的幽美、塘上月色的朦胧在《星空》前演绎为绝唱。Flash动画将枯燥文字变为鲜活的画面,能使学生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还增加了学生的新奇感,可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致橡树》的教学中,配上高大茂密的橡树和火红艳丽的木棉影像,声像结合点化学生的灵感,再去理解真正的伟大的爱,就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净化。还有情境联想也有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

参考文献


(1)余新梅 语文教学的金钥匙.《文化教育》,2010年第8期。
(2)范朝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科学教育》,2010年6期。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