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各行各业均离不开数学,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是新世纪每一位数学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学中,我们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先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在生活中检验自己的应用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中是怎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兴趣的。
一、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反映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晦涩而缺乏活力,它既没有物理、化学、生物的广泛实用性,又没有音、体、美的美感陶冶性。所以对有些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被动的,毫无兴趣可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一个新知识时,往往现提出一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帮助解决,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又解决不了,这时我就告诉学生等学好了某个新知识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觉得这个知识是有用的,学起来特别认真。例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时,出了一个盈亏问题,即某同学的妈妈是卖服装的,这里有两套西装都卖了168元,其中一套盈利20%,另一套亏损20%,那么问你,在这次买卖中是赚还是赔,赔或赚了多少?再如讲三角形相似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知道我们学校的旗杆多高吗?怎样测量或计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在教学中经常列举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数学,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学习了每一个新知识时,会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但以后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它了,或是老师讲完会做了,但换一个同类的其他题目又不会做了。这说明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会分析问题,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去运用相应的知识,特别是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更不知道该用什么知识去解决。
如在初三复习时,出了下面一个题目:某地为鼓励节约用电,对用电标准做如下规定:若每户每月不超过50度,则每度按0.5元收费,超过50度的部分每度按1元收费。某月甲户比乙户多用10度,多缴电费9元,问该月甲户用电多少度,乙户缴电费多少元?当时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用哪部分知识解决,这里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找出两户的用电范围。知道两户的用电范围后,学生很快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了。接着又给学生出了一个类似的纳税问题,即关于稿费的纳税计算方法:①稿费不高于800元的不纳税;②稿费高于800元又不高于4000元的应缴纳超过800元的那一部分稿费的14%的税,稿费高于4000元的应缴纳全部稿费的20%,某老师一笔稿费需缴纳个人所得税420元,求这笔稿费。结果学生通过分析,明确了这笔稿费的范围,通过列方程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经常做这方面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注意力、观察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适当开展数学活动课
为了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一门实用学科,确能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适时开展数学活动课,即每讲完一个知识相对独立的单元,或隔一定的时间,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把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大家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是自己已经解决了,而用来考其他同学能力的,也可以是自己解决不了,让大家出谋划策的。对于这样的题目,不论其难易程度如何,我从不急于表态,而是先让学生们充分思考、酝酿,随意发表意见,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稍加点拨,指点迷津,从不越俎代庖,让学生感到这个时候他是学习的主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评判者。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人公地位。
四、课堂制作学具,培养合作实践精神
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公理、性质和规律等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了一个参与者,使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把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更容易理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第一步,要求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ABC,使∠BAC=60°,AB=3cm,AC=2cm,然后用剪刀将△ABC剪下来;第二步,请同桌的两位学生将剪下来的三角形叠在一起,并观察发现什么?第三步,请前后的两位学生将剪下来的三角形叠在一起,并观察发现什么?第四步,在相互叠在一起通过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第五步,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将自制的三角形拼成不同形状的图形,看哪一组拼得最多?这样,通过学生当堂自制一些简单的学具,合作使用学具,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使学生体验了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乐趣,培养了合作实践的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应用意识,做到既注重知识的掌握,又注重知识的应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应数学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