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品德修养 思维能力 审美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在辅助历史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需要出发,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能够使学习在和现实基本一致的情境中进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认知思维,便于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历史知识利用图、文、声、像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讲授“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时,先播放“国庆阅兵”的场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旧中国有这样强大的人民军队吗?现在,还有哪一个国家敢随便侵略我们吗?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为下面讲“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作用”以及“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建立”打下了伏笔,能把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加深记忆印象。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学生学习历史,感知是整个过程的一个阶段。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让学生掌握距他们极其遥远的历史知识。多媒体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画面和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信息作用于学生,在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历史现象,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了记忆历史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加深了记忆印象。
三、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历史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年代久远,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生活的事物本相,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教师空说难破的问题,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如讲“三国鼎立的形成”时,对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配以声音讲解,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历史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一点上,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但是,引入多媒体技术,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如讲“开国大典”内容时,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的镜头: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毛泽东用浓厚的湖南乡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无法形容的喜悦之情,而且增强了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认识,了解了开国大典的意义,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五、有利于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老师授课的基本方式也只是讲解,学生听读的机会少,读写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而多媒体课件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学生听得多了,看得多了,就有利于说、写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课堂辅以黑板、挂图,以口语和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尤其是当代史,仅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让学生感受只是拘囿于课本。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冲击,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历史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让他们沉浸在美的体验中,从而培养了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电化教育》。
3.《课堂教学研究》。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