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培养仅仅依靠数学课堂是不够的,应该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去滋润、去熏陶,而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数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近几年一直试图从校本研修角度将数学文化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出了构建校园数学文化的一些构想,让数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对数学文化的校本化研究进行一些实践与思索,以增加数学教育的文化内涵、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无疑也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构建校本化的数学文化体系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学科建设——数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数学文化的积淀,主要的阵地是在数学课堂。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范围、题材和呈现方式上更多地反映现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现实和历史,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
1.结构化处理:让数学课充盈文化意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反复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和学习结构的重要性。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统整,精心选择和组织“结构化”知识,强化数学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学生理解种种学科知识所拥有的关联性,也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文化的情境性,实现文化的创造性,数学课也就超越了数学的“一般性实用目标”,走向了文化意味的境界。
2.准确的切入:让数学课直抵文化内核。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涵盖概念定义、法则规定、思想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要从这些看似静态的数学知识背后挖掘出“活力十足”的数学文化教育价值,就需要找准切入口,使其直抵数学文化内核。如作为“圆的周长”这一具有数学文化历史的一课,教学中,学生用多种材料、方式探究圆的周长这一体验过程,同时补充人类历史探索周长的过程,这样可以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广泛参与,也就找准了文化切入点,使其具有极强的数学文化意味。
3.数学式思考:让数学课走向文化创造。
作为数学文化源头的西方数学及其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一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它是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这同时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再造,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4.多元化互动:让数学课洋溢着文化氛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生活动——数学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1、举办“数学节”活动。
当今许多学校都有“读书节”、“体育节”等活动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作为理性思维较浓的数学学科也可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校就每年定期举行“数学文化周”和“数学节”等活动,通过数学故事会、数学文化知识抢答赛、数学小巧手制作比赛、数学手抄报比赛及数学文化文艺晚会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目前我们的数学节和数学文化周活动已成为学校乃至全市有影响的品牌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的一致认可与赞扬,《盐城电视台》、《盐城晚报》等媒体还进行了相关报道。
2、成立数学社团组织。
成立数学社团组织可以把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设立一个活动平台,提供一个在校园里进行数学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场所,这也是进行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我校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学生社团组织——“智慧树俱乐部”,以俱乐部为载体,通过数学文化活动,让会员们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在校园里构建出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带动全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数学文化活动中来,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创立数学专题网站。
我们创立了数学专题网站“智慧树小数网”,也是数学社团组织“智慧树俱乐部”的活动网站。网站设有“学法指导”、“数学文化”等栏目,学生可以随时到网站了解俱乐部活动情况,有什么数学问题可及时到网站交流,我们为网站配备了专门的老师进行在线辅导和维护。目前,网站点击达六十万次,不仅我校的学生,还有更多爱好数学的校外学生到网站来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探讨数学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三、校本课程——数学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由于受到课堂40分钟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数学史、思想方法、生活中数学的美、数学的信息化资源开发等在课堂上无法与学生共享。因此,我们利用学校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发了“数学文化”这门课程,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实践,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数学文化的读本》(上中下三册),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数学游戏,感受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是美的,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使这个校本课程成为数学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四、教师素养——数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
要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教师必须有“数学文化气质”。著名华裔数学家、国际数学的诺贝尔奖——费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说:学数学是要有一点气质的。如何增强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气质”?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校本研修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组织校本研修活动、举办读书沙龙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对于提高数学文化气质,这三类书籍要读:一是课程教材改革方面的书籍。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往往决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观念不先行,实践一定会止步不前的。二是学科以外的各类书籍。新课程要求教师有除学科以外广博的知识系统。学生的认知过程各有特点,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有特别丰富的资源。我们给教师推荐了除学生正在阅读的一些数学科普读物之外,还广泛征求了一些数学专家的建议,提出了需要数学教师阅读的数学专著。三是加强自身修养的书籍。这些书籍看似与教育、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长期阅读这些书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很有帮助,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促进作用,使得我们能做到教书又教心。
2、文化培训
我们利用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文化培训,比如欣赏获奖电影大片、文化沙龙、教育论坛、文化考察或休闲、团队拓展训练、教学故事交流等,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人文修养,拓展了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加深了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践行教育科研的草根化研究,卓有实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3、善思勤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善思,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如果一个教师心中有规划,按计划坚持下去,天天反思,天天有收获,一定能提高自身素养。写是学习实践后总结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在理论上会有所提升,在实践上也会有所突破。
五、机制保障——数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建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进行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没有机制作保障,校园数学文化也就难以为继,昙花一现。需要从制度层次进行较为长期的活动运行,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才能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开展,因此,它是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作为数学学科,也就是要确立建设文化数学的目标,并通过活动、评价等机制来实施,因此要着力建设学校层面的数学环境和建设班级层面上的数学环境。学校层面主要通过的途径有:建立定期举行数学节或数学文化周的制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读数学科普读物;每个班级的板报都有数学乐园角;每个月腾出一节数学课作为数学科普读书指导课;每个学生至少要拥有一本科普类数学书(报)。各班级则应为学生创设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比如班级开展的快乐读报、数学信箱、数学小论文的撰写、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当然,学校在资金上、时间上需给予扶持和帮助。
总之,数学的色彩应当是五彩缤纷的,数学的空间应当是神奇瑰丽的,而构建校本化数学文化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利用数学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当数学文化真正溶入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时,只有让数学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时,学生才会从数学美中学会审美,才会在领悟数学思想中走进思考的人生,才会从数学身上汲取生命的力量,才会从数学的价值中感悟人生的价值,学生也才会真正爱上数学、学好数学、享受数学。(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视野下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的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小学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