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呈现出“大语文”的繁荣景象。那么语文学习的状况如何呢?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最真实的语文课堂,看两个镜头:
镜头一:教学《黄山奇石》。
师(初读过后):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黄山的石头多么奇妙啊!请你用笔画出你所看到的黄山奇石,待会儿请同学展示。(从画图到展示,费时20分钟。)
镜头二:教学《比金钱更重要》。
师:如果这件事就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如何选择呢?我们今天来个《人生AB剧》,同意留纸条的坐这边,不同意留纸条的坐那边。
师:如果你是车主,同意寄发票赔钱的坐这边,不同意的坐那边。
(一课堂就在学生坐来坐去、争来争去中结束了。)
语文课改成绩是有,但上面所述的情况相伴而生。有专家称语文教学患了“多动症”,使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笔者认为,语文回归本色,应当紧紧抓住文本语言。
一、推敲语言,悟出效果
学习语文,先要理解语言。阅读教学要抓住语言,逐句逐词地推敲、揣摩,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继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
教学《鸟的天堂》一段:“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大家再读这个句子,用心感受一下。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榕树正在抽枝长叶。
生:我仿佛看到榕树上长满了茂密的绿叶。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叶上晶莹的露珠。
……
此时,学生不但理解了这句话,而且文中抽象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脑海中鲜活的画面,如榕树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目睹鸟儿有着良好生活环境的喜悦的心情,学生感同身受。
二、潜心涵咏,读出感情
本色语文要读出精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于是有的老师在“读”上大做文章,一“读”到底,没有情感,不加思考,这样必定“走味”。要读出感情,就要潜心会文,学生既要在读中理解,又要在理解中读。孙双金老师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在读的内化上下了工夫,下面是一个片断:
师: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孙校长没看过,谁能告诉我?
生:“湛蓝”就是很蓝。
生:“湛蓝”就像我手中的笔杆的颜色,蓝得发光,蓝得透亮。
师:读一读,让我们听出湛蓝、透亮。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指名读,齐读。
师:谁能再说说——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好像__________。
有的说:“拉萨的天空,好像清水洗过的蓝绸带一样。”有的说:“拉萨的天空,好像一块巨大的蓝玻 璃。”有的说:“拉萨的天空,好像太阳照射下的海面。”
巧妙的话题帮助学生完成了读书内化,读出了意境,读出了感悟。真情而艺术的赏识给了学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激情、表达的欲望,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阅读中得到了统一。
三、静心体味,品出文味
语言是有味道的,只有通过静心体味,才能促动学生探求语言蕴涵的意义,感受作家的语言风格,体味语言的魅力,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笔者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中,学生不明白小周晔的恍然大悟为什么会引来一桌的笑声,我先抓住“黑洞洞”这个词语进行了几个回合的品味。
师:“黑洞洞”是什么意思?
生:黑乎乎地看不见东西。
师:所以伯父就碰壁了,也把鼻子碰歪了。对吗?
生:不对,墙壁怎么能把鼻子碰歪呢?
生:我觉得伯父所说的“黑洞洞”跟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关系。
师(出示资料,生朗读:……。那时处境艰难,所以在作品中也必须不断地更改笔名,以致于陆陆续续有了100多个笔名……):现在你能来说说这个“黑洞洞”吗?
生:当时的社会很黑暗。
生: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鲁迅这样的人是要被迫害的,要碰壁的。
师:是呀,“黑洞洞”已经不是我们平常的“黑洞洞”了,它揭示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以及鲁迅先生所遭受的迫害。
生:小周晔并不明白这些黑暗的现实,以为伯父的鼻子真是给壁碰扁了,所以引来了一桌的笑声。
四、精讲精练,习得方法
语文不能摒弃工具性,“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学生必定要掌握表达方法、叙述方法、说明方法,懂得如何理解词、如何遣词造句等。这些方法该讲的要重锤敲击,该练的要反复运用。如特级教师支玉恒就很注意朗读方法的传授:“要读得空一点、虚一点,要以气送声。”“用心灵诵读”。 于永正老师也非常注重朗读策略指导,他的课上,“过电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样的话不绝于耳。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语文回归本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