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的创始者奥斯本曾脱:“人人都有创造性。”小学生也充满了创造力,各种创新思维特征也大多表现得十分突出。只有认识、尊重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无疑之处生疑,从看似平常之处见奇,从微小之处发散。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灵感,促使学生勤于创新。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还可以创设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新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
三、展开想像,拓展创新意识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电视中的信息等等,来唤起学生的想像。二是填补空白、发散想像。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三是异想天开、拓展思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问:“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能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武松打死了老虎”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老虎被武松打死了。”(被字句)“武松把老虎打死了。”(把字句)“武松难道不是打死了老虎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武松打死了老虎。”(双重否定句)……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五、强化训练,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它包括这样几种表现形式:纵向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等。下面仅就难度较大的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谈一谈训练的方法。
1、逆向思维训练。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为此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比如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大凡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角度、从反面去想一想。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得出另一种解释:良药裹糖衣,人们更爱吃,同样利于病;做思想工作时注意方式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更易被人接受,即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2、多向思维训练。多向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多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精髓之一,没有思维的多向性,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观点。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可以通过作文教学来进行。
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除了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外,还要有丰厚的知识信息做基础、自觉的创新意识做前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做保障,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是不能发挥出来。
1、培养学生积累知识、信息的良好习惯。知识、信息是创造的基础。如果缺乏丰厚的知识、信息,就不能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积累知识、信息的良好习惯,如可通过鼓励学生积极订阅书报刊、到社会上打工实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来获取知识信息。
2、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激发其树立创新意识的内在愿望。创新意识,既是社会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由此可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工种不断变化的需要。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时刻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就是在学习方法上,让学生注意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善于思考,善于比较,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使创新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如自信、勇敢、坚韧等,是创造性人格雕塑的保障,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知识能力的竞争,也是自信、勇气、耐力、韧性的竞争,因为,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甚至几代人苦战的结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勇气和韧性,必将一无所能、一事无成,何谈创造?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新的基本保证。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一千个读者与一千个哈姆雷特——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