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认识不足、使用不当,效果不尽人意。那么如何走出这个误区,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独特优势呢?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一、误区
“语文教学中充满了辩证法,重视了课外内容的拓展,便忽视了文本的学习;重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声像取代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便忽视了学生听、说、观察的训练,尤其是忽视了阅读、思考、想象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偏差
(1)偏离课改理念。不少教师认为,一节课,多媒体课件用得越多越好,把教材的内容演绎得越直观就越生动。只要是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课件不可,好像不用,教学手段就显得落伍了。
(2)追求表面热闹。现在很多的语文观摩课都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堂犹如高科技产品的展示会。
(3)夸大辅助功能。多媒体技术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成为广大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但是不少教师只知道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却对它的“辅助功能”不去考虑,这样的课例我们可能见过很多。
2、效果欠佳
(1)淡化了读书兴趣。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已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任重大。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读书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好的读书氛围。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加分析,片面追求直观效果,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难免会挤掉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长期如此,将淡化学生直接阅读课文的兴趣。
(2)钝化了思维发展。运用多媒体能否代替学生的思维?答案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故事性比较强,语言描述生动形象,而且书上还配有插图。这些教材就不需要多媒体的帮助,通过诵读就能想象文章的内涵。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是必要的,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就会侵占学生的想象空间,剥夺学生独特的体验,造成学生思维的表层化,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习惯用眼看,不愿用脑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必然得不到提高。
(3)弱化了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直为现代教育所关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递的,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呢?我想也是未必的。多媒体教学中主要的是演示,演示是教师引导学习,而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如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缺乏有效性,就会出现有悖于新课改精神的“变异”现象——变“人”灌为“电”灌。
二、策略
1、适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抓住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学才会得到不断优化。
(1)激发兴趣于课文导入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安定下来,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因此,“学习新课文时,要注意导入形式的新颖、有趣,此时,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播放了几千人表演的安塞腰鼓的场面,那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一下子使学生陶醉了。当播放到2009年10月1日安塞腰鼓参加国庆六十周年的演出场景时,学生更是感到震撼。我找准时机,适时引入课题:“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大家对安塞腰鼓感兴趣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安塞腰鼓!”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优点,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地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直观显示于教材抽象处。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难做到生动形象,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比较理想。多媒体用生动的画面能够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詹天佑》一文,在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环节时,学生都绕不过弯来:这个“人”字形线路究竟是怎么设计的?两个火车头,一个推,一个拉,为什么看了作者的文字介绍就是不明白呢?脑子里就是不能形成这个“人”字形线路的样子。在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困惑的时候,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动画火车演示“人”字形线路的走向。通过演示,学生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与不凡。可见,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
(3)拓展创新于课堂总结时。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如《郑成功》一课的教学,在总结课文时,考虑到学生缺乏对民族英雄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仅仅凭借课文的叙述很难提高认识,因此教师抓住时机,利用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整合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击倭寇等,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录像资料等多种信息。学习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学生眼界,升华了学生情感,至此,民族⑿鄣母叽笮蜗笤谘纺岳锞屯耆⑵鹄戳恕?2、适度是指利用电教媒体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进行优化组合,选用适当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1)深度。目前很多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只是满足于“用”,仅仅重视感官刺激,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我看过一个案例——《船长》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有深度,注重内涵,不是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教师在讲课前有指向性地播放了《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学生在影片中对“船只下沉时会产生强大的漩涡流”这一科学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通过网上下载《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等人物事迹介绍,引导学生诵读给予他们的颁奖词……就这样,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补充一些内容来“震撼”学生心灵,为更好地突破难点奠定了基础,可谓是画龙点睛!
(2)新度。现在多媒体的运用已很普遍,师生对此都习以为常了,新奇感消退,教师的研究兴趣淡了,课件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小了。如果教师不能使课件具有新意,那么,多媒体就会失去激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如课件制作技术上的创新、课件内容设计上的创新、媒体展示方式上的创新、人机交互平台上的创新、师生互动形式上的创新,这样才能使电教媒体充满新意,语文课堂才能牵住学生的心。
(3)活度。在大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教师要灵活运用。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许多优点也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电教媒体。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只有在需要处发挥作用,才能突出它的独特魅力。
3、适量。
(1)多而不盲目。“资源”是新课程带来的很“时髦”的一个词。《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还专门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么一条,足见“资源”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凡事都有两面性,做“偏”或者做“过”了,都会适得其反。一般来说,内容比较枯燥的课,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的课,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多媒体课件宜多用一些。
(2)少而不轻率。在教学中,课要上得轻轻松松、简简单单,能不用课件解决问题的就尽量不用,能自己范读的就不用朗读录音,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要牢记“辅助”这个词,有辅助就用,没有辅助就不用,千万不要做“画蛇添足”的事。
三、展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对“整合型”语文教学模式将会有正确的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