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课堂教学环节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其目的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在实施课堂改革的过程中,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改革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把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作为数学科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教师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使我认识到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同时也认识到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现本人就谈一谈在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进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设性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力争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我在对于正数和负数概念的教学时就不是老师讲,学生当听众,而是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组,各组选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同学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获胜。教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根据需要再重复上述活动,并评选速记最快、方法最好的同学。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分析同学的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参与表演,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让学生感受引入数学符号的必要性。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杨教学民主环境,学生在这种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例如:在课题学习中利用不等式关系分析比赛问题。问题、某射击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前6次射击共中52环,如果他要打破89环(10次射击)的记录,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多少?教师出示问题:(1)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最后三次射击有几次命中10环方能破记录?(2)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10环,最后三次射击中是否必须至少有一次命中10环才有可能破记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各小组积极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小组在讨论中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有效独特的质疑和总结。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适当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例如:一次水灾中,大约有2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灾情将持续一个月。请推断:大约需要组织多少顶帐篷?多少吨粮食?就有学生会假如平均一个家庭有4口人,那么20万人需要5万顶帐篷;假如一个人平均一天需要0.5千克的粮食,那么一天需要10万千克的粮食……。这样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质疑和讨论,这堂课教师就必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让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例如:让学生对代数式3a作出解释?就会有学生这样作出解释,如果某水果的价格是3元/千克,买a千克这种的水果需3a元;或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a等等的解释让学生总结,总结完后,让学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总之,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议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