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学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这就要求助教师要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才能找出有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和探索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就需要数学教师时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人人求异、勇于创新的发展空间。如在《轴对称》一节中,我把“将军饮马”的故事作为开头,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积极参与讨论,本节知识很快掌握,不但解决了开头的问题,而且把引言部分的“建水站”、“打台球”的问题也顺利解决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看来,枯燥的问题有趣化,知识变活了。
问题要有实用性
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心活动来实现要达到的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如在《过三点的圆》一节中,上课之前我提出一个问题:张庄、李庄和王庄三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想共建一个水站,且到各村的距离相等,位置如何选择?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体会数学是一种再创造的思维过程,这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生互动,探索知识——分享成果,巩固知识——训练过程,活用知识”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分析中建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问题要有可操作性
情境是一种激发人的感情的境界,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好胜心,所以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教师设置问题积极动手实践,动脑猜想,探索发现论证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易于暴露出来,从而再发现、再创造,能力才得以提高。讲《垂直于弦的直径》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圆,然后自己折叠并找出相等关系,再加以论证,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马上进入状态,而且完成得很快很好。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吸引力在于智力和美学的满足,所以学习中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偏爱,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鼓励他们追求生活中的“美”,如在《中心对称、轴对称的实习作业》一节,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对图案,然后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几幅组合对称图案,他们大胆联想制作出了许多美丽的作品。这样做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总之,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结果,更要重视问题探究的过程;既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又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及时点拨。对于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构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