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层次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2727 日期:2023-09-29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新一轮课改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概念教学的有关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大多采用“属+种差”的概念同化方式进行,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名称和符号;
     2、对概念进行特殊分类,揭示概念的外延;
     3、巩固概念,利用概念解决判断问题进行简单的识别活动;
     4、概念的应用与联系,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建立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联系。这种教学过程简明,使学生可以比较直接地学习概念,节省时间,被称为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方式”。但是,仅从形式上做逻辑分析让学生理解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概念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既是逻辑分析的对象,又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数学过程。因此必须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位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完满的结构将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个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就数学概念教学而言,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为理解而教,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
     1、活动阶段。
     2、探究阶段。
     3、对象阶段。
     4、图式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其中的“活动”阶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探究”阶段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概括过程,学生在头脑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对象”阶段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到了概念本质,对其进行“压缩”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致化,成为一个思维中的具体是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进行新的活动;“图式”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起初的图式包含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过程、定义及符号,经过学习建立起与其它概念、规则、图形等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综合的心理图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