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历史教学中诗歌词曲的运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2113 日期:2023-09-22 来源:论文网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史学”。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能够将大量的古代著作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古代诗歌词曲。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颂》通过歌颂周氏祖先的功德,生动地记载了周部族的历史。其中《风》则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魏晋时代,诗歌则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史实说明,古代诗歌词曲反映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
  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美,是教育的磁石”,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情感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需要美的推动。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说起来朗朗上口、富有乐感的诗歌,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不启而发,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先秦文学时,引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
  历史上一些诗人,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他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进行描绘。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曹操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蒿里行》、白居易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这些诗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若在课堂恰当地引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再有,一些诗人截取历史上某一事件人物,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
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颇甚至错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欧阳修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对昭君命运的寄以同情的同时,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此,如能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三、有利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
  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观,将文史政地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是很好的方法。首先,引用诗词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教学中对古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考查历史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指什么?考查地理知识;设问“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汉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进而提问当今的民族政策?这样,既考查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除此,还有许多的诗歌,如果仔细推敲,巧妙设问,可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
  综上所述,把古代诗词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