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学生动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862 日期:2023-09-06 来源:论文网
    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课前的“动”,就是课堂教学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
    1.让学生动起来,通过预习解决生字难词。
    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语文的根基。初中语文教学对字词的解决,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动手查阅字词典,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扫清学习课文的拦路虎,培养学生动手自学的能力。
    2.让学生动起来,通过预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积累丰富的知识。鼓励学生把搜集的资料以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的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一笔“财富”。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让作者和课文、课文和写作背景在学生头脑中发生联系,使学生的联想动起来,把握写作目的、意图及课文的基调。
    3.让学生动起来,通过预习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就。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三遍不是连在一起读,而是分开读。第一遍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查阅相关工具书加以解决。然后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正确,比较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做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课堂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4.让学生动起来,通过预习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在读懂课文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完成“研讨与练习”上的习题。部分练习学生会迎刃而解,这就会让学生感到预习的成功感,从而调动预习的积极性。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的疑问,应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等到检查时反馈给老师。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更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前预习并不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为目标,教师是学生预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预习的评价者,更是学生预习的参与者。学生只有在不断预习训练中,其预习习惯才能养成,其预习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课中让学生动起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
    1.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动口读和说。
    动口读主要指朗读。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在初中阶段,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如教学《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体会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在教学《理想》时可让学生感情饱满、语调高亢地朗读,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为此,教师备课时要备读,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与训练,并为学生安排好朗读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善读。
    说主要指口语训练。可以包括叙述、复述、演讲和辩论等。如复述。教学小说单元时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复述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记忆力。复述不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全部或部分地叙述课文内容。如教学《丑小鸭》时可让学生复述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教学《社戏》时可以让学生复述月夜归航偷豆的情节。
    2.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动手写和练。
    教师在课堂上应合理安排学生动笔写和练的时间,可以通过听写、默写的形式检查学生字词积累和应背诵诗词文段的掌握情况;新课教学时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笔记整理,当堂消化所学内容;有时也有时也可以给学生几个思考题,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还可以通过仿写和片段作文的形式,训练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如教学《安塞腰鼓》自读课文《老人与海》时,我让学生观看影片片断的同时,给了学生这样几道思考题,并要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句内部排比句、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句抄在作业本上,再分别仿写一句。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后,可安排课堂练笔,让学生选取同班同学进行三分钟人物速写,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完成后朗读让同学们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动脑质疑和创新。
    质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到解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建立起师生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关系,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敢说敢问,主动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并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也不迷信自己,培养质疑能力,如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质疑等,让学生会问。如关于《论语》中“不耻下问”一句中的“下”,是不是“不如自己的人”?“既然是不如自己的人”,还向他问什么呢? 经过一番质疑,然后才会弄明白:“下”应理解为“地位低下”,而不应简单说成“不如自己的人”。
    创新就是创造性思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能调动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容,以便课堂上实施完成。如教学《孔乙己》时,在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后,就可设置一下几个问题:①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为什么读过书的孔乙己反而成为了废物呢?②孔乙己心里有哪些痛苦?有哪些自鸣得意的地方?③假如把丁举人改为丁老爷,不写明他是举人,有没有影响?④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表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怎样?让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从孔乙己的形象中,逐步理解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认识科举制的罪恶,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麻木等。
    三、课后让学生动起来
    课后让学生动起来,就是每上完一堂课,教师就要布置一定量的合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自主去完成。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完成课后作业,教师对课后作业就应精心设计、科学设计,既要符合学生学情,又要让学生感兴趣,还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压力。
    1.结合学情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课后作业不可少,但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学生作业一个样。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有弹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作业,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种分层次、量力而行的做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之后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能够增强自信心,变得喜欢学习,增强主动性。
    2.明确要求灵活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动起来。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布置课后作业就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动起来,除了让学生完成练习册或练习题单上的作业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可以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比如学习到冰心的散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外找冰心的散文集来阅读,学习《智取生辰纲》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学习冰心《谈生命》后,可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完朱自清《背影》后,可让学生写写读后感。
    3.提供更多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跟随网络动起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让学生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单靠课堂的时间和内容是远远满足不了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提供网络上与学习有关的资源的网址,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相关资源学习。例如学习课文《邓稼先》后,可让学生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的相关资料,为他们写写小传。
    实践证明,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弥补、拓宽、加深等作用。没有一定量的合理的课后作业,学生会因惰性冲淡知识和能力。
    新课程把学生的学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教师最该做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课前进入课堂,还要让学生从课堂向课后延伸,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动起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