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条件下的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传统教学形式,它所要求我们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见解。语文教学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交互动态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智力、情感、人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其中。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鲜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思考的情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习惯了书本教育的教师,把教育囚禁在课堂、校园和一个个知识的堡垒中,教师的教学在书本和课堂内完成,教师的视野不够宽阔开放,对生活的关注局限与自身,从而忽视了学生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可塑性,脱离了生活世界的孩子,无法在书本的世界里,成为一个心灵健全、个性完善、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而我们新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秋天的怀念》是一篇课外阅读材料,我们拓展课程资源,把她看做生活在课堂上的演绎。文章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不惜一切照顾自己残疾的孩子,母亲用自己的坚强和爱给予孩子生活的勇气,让孩子走出了心灵的阴影。母亲去世后,孩子勇敢的担起了生活的重担。这是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力量,要认识这位母亲的形象,当然要想一想生活中的母亲们,她们为了儿女每天辛苦的操劳,为了儿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文章中的母亲的形象和我们生活中的母亲是一样的,同样的爱,同样的深情。同学们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学习、讨论、品位赏析,明白了生活中面对不幸和挫折时应有的态度和勇气。明白了母亲所给予孩子的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每个孩子从内心里更感激和爱自己的母亲。学生的阅读感受虽然因人而异,但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很真切,这是课堂上的收获,更是生活中的启迪。
其实,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构建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以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角,来获取知识,获得人生的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活力得以释放,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应有的靓丽和芬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面向学生生活 激活语文课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