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豪先生在他的《小语课程与教学论》中说:“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对此我深有感触,下面我就自己两次教学古诗的过程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 流淌了清气,留住了形象
《石灰吟》与《墨梅》这两首古诗,均被安排在六年级的第六单元中。早在备课时,我就发现《墨梅》一诗与以前有些变动:“只流清气满乾坤”以前好像写为“只留清气满乾坤”。当时没有多考虑教材的这种变化,谁知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却让我不得不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设计。
教学任务完成后,我照例来检查学生的背诵。听着他们流利的背诵,就让他们默写。谁知不默不知道,一默吓一跳:班里面45位同学,竟然有近30位将《墨梅》的最后一句写成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而原文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怎样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区别这两个字呢?我灵机一动,何不顺势把问题抛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通过谈理解来记住这两句诗。
“为什么,《墨梅》的作者不用‘留’却用‘流’?时隔了这么多年,你能揣摩出作者的用意吗?”同学们讨论得特别热烈,因为他们都想弄明白:自己怎么会写错了呢?同学们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让我这个老师都有些自愧不如:
“石灰是固体,可以留下来,所以用‘留’;而清气是气体不能保留,所以用‘流’。”
“清气是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的,就像水在流淌一样,所以用‘流’。”
“梅花散发出的清气缓缓的、淡淡的,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可留下来的‘留’则没有这种效果。”
……
此时,梅花那洁白、清韵的形象,无须多言,已然根植于每个同学的心中!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堂教学,它源于我对文本的解读不够透彻;可反过来衡量,这也是一节成功的课,我的教学机智让我收获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这更是一节警示课,它会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时时刻刻提醒我:教材才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只有立根于教材,真正把握住了教材,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
二、 古今对比,凸显意境
从教十多年来,古诗教学一直以其枯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让我不知所措。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可那节课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那天,我们学习柳宗元的《江雪》。简单的导入环节过后,我按照惯例要求学生“自由读这首诗,看自己能从中读出什么”。
一阵喧腾过后,教室内恢复了平静。一双双大眼睛茫然地对视后,又求助似的望着我。“高老师读着柳宗元的这首诗,忍不住也诗兴大发。即兴作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想。”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开始写:“孤山鸟飞绝,独径人踪灭。千舟蓑笠翁,万钓寒江雪。”写完后,我还故作沉醉状摇头晃脑地读着。粉笔刚放下,班里的同学都开始大笑起来。我假装生气:“你们笑什么,难道我写的不如柳宗元吗?”“老师,你的诗……”“我的诗到底怎么了?”我急切地问。“你的诗全变了!”一个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见我没有批评的意思,又有几个同学也附和着说:“是呀,全变了,变得不一样了。”“到底哪里不一样了呢?”教室里又逐渐趋于平静,孩子们面面相觑。我笑着引导道:“再读读这首诗,你会有新的发现的。”就像看到的一线光明般的,教室里又重新响起了朗朗读书声……
“现在,你从柳宗元的诗中读出了什么?”看着那高举的小手,因兴奋而涨红的笑脸,我不禁有些暗自得意自己的这一举措。
“老师,我从他的诗中读出了渔翁内心的孤独。”
“老师,我从他的诗中读出了当时四周环境的幽静。”
“老师,我从他的诗中读出了那位老渔翁的生活很贫穷。”
……
“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老师现在请你再来读读老师的这首诗,是否也能读出这些感受来呢?”“不能。”异口同声的回答让教室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老师,我从你的诗中读出了场面的热闹。”
“我读出了主人公们的高兴。”
……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营造的诗意的氛围的引领。这节课的尝试、体验,让我领悟到了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文本语言中,朗读、聆听、感悟,才能真正地知其意,见其境,悟其神!
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渠,鱼入水中,溪流濯足”。语文学科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这其中教师的引导又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真正想知道的,找准突破口,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多元课堂 诗意尽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