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真正运用政治理论、原理和观点对不断变化的社会诸方面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以获得正确的指导行动的见解和能力,成为善于思考、开拓进取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词,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营造了多元的背景和广阔的空间,审视传统的教学,以继承原有知识为中心,这种教学培养的是“述而不作”的人,其最大的弊端是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俱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主动应答创新时代的新挑战,以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为根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着力于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当今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基础和核心,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成为社会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社会,大学处于特殊地位,靠知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之共识。目前,以开发和激励学生创造潜力的创造教育(或素质教育)已成为一股潮流。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思维人才的使命,它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是开展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
所谓创新,即指“凡是在已只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或者实施行为能产生有价值的新成果的活动”。(此概念取自《创新学》 苑玉成 [著])创新教育则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本文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出发,着重论述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焕发创新精神,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精神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心理需要,包括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等,这是焕发创新精神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客观外界刺激,包括榜样感召、相互竞争、环境熏陶等,这是激发创新精神的外在推动力。为此,教师首先必须亲切、广泛、频繁地接触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教师教法的选择、试题的编选等,要想方设法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创新表演。其次,必须把课堂建设成“众言堂”,把讲台办成“民主台”、“自由台”。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第三问题或思维钻牛角尖时,教师应当首先肯定这种精神正是创新精神所必须具备的,并鼓励大家专题讲座,让提出问题的人感到骄傲和欣慰。切忌讽刺、挖苦、指责,因为那样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无情摧残。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得用心创设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以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二、走出对创新思维认识的三个误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必须认清什么是创新思维。为此,必须走出对创新思维认识的三个误区。创新思维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公认的的定义,但理论界一致认为: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是聚合思维和发展思维的辩证的统一,是智力与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辩证统一。对创新思维认识的三个误区是:
1、美国心理学家通过测验警示我们:具有创造才能的70%的“天才”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被漏掉了。产生这种可悲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混淆了智力和创造力,将高智力简单地等同于高创造力。表现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创造力培养,误导学生拐入“智力高于一切,成绩决定乾坤”的胡同,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其后果是“高分低能”、“高记忆力,低创造力”。这种教训是深刻的,例如在国际中学生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几乎届届名列榜首,但至今未有一个获诺贝尔奖。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展不平衡。
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偏重培养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忽略培养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偏重开发利用左脑,忽略开发利用右脑。甚至,聚合思维的发展是以抑制发散思维为代价的。在这种倾向下,学生被知识的规律性和解题的经验性所束缚,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和学习上的负迁移,逐步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和想像能力,缺乏应有的的应变、应急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割裂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传统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错误地认为智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开发培养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则是德育教育的任务,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近几年,政治教师在对待困难生的毕业会考中,开始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事实上,这样做有一定效果,作为经验应在加推广。但遗憾的是,人们的认识还是肤浅的、硬性的,认为差生自制能力差,毕业会考要求又低,调动非智力因素有效。至于对一般学生,对升学考试,非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又被人们遗弃了。
三、几种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哲学思维、整合思维、批判思维和直觉思维等。
1、哲学思维的培养
创新离不开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石。牛顿前后半生理论发现成果的反差就是证明,通过哲学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正确方向和方法。在培养哲学思维时,一定要强调系统地掌握主要的哲学观点及其各自认识事物的侧重点,尤其要让学生懂得,各种哲学基本观点都可以用来观察和分析一个具体事物。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实际,以及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一定要把归纳和演绎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掌握哲学思维的真谛,并能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去思考上述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党内腐败现象问题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能运用一系列哲学观点进行分析:党内出现腐败现象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是发展中的矛盾。党内腐败分子毕竟是少数、是支流,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永葆共产党员本色,能兢兢业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性地忘我工作,是主流。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复杂的社会、历史经济及个人的原因,与党史的性质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党和政府狠下决心,花大气力克服腐败现象。针对个别同学担忧党难以自我克服腐败现象的想法,大家经过讨论认为,我党为了克服腐败现象,确实充分利用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力量,加强党外监督和人民监督的力度。但内因是根本,决不能一味依赖于外部社会力量的监督,根本上还必须依靠党自身的力量来克服腐败现象。我党能战胜国内外一切敌对势力。一定有能力克服自身的腐败现象,多年的实践已经能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2、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就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
聚合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是哲学思维中经常用的。它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惟一正确答案,故又称收敛性思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的发现就是聚合思维的结晶。政治教师对聚合思维都很重视,不再赘述。
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包括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它与聚合思维相对应,并不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是试图就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在传统教学中,政治教师误认为培养形象思维是语文、音体美教师的事,长期不予重视。其实,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终于揭开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主要是发散思维的硕果。所以,埋头发散思维就是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提出独到见解。近年高考试题要求用哲学、政治、经济等不同知识思考同一事物,其用心就在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首先要强化类似的训练,称之为“多角度教学法”。其次,可采用“内容不完整教学法”,故意设置空白地带,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充补实。再次,用“发展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变换题目,开展社会调查,搜集材料,撰写小论文,相互交流切磋。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整合思维的培养,在开发左脑的同时开发右脑,左右脑“整合”利用。任何创造都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即整合思维的产物。整合思维的核心是跃迁,是那种非直线或非逻辑的质变方式。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让学生及时整合经过反复思考业已成熟的“思维热线”,并继续在横向、纵向的多维整合中力图达到一定结果,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二是调动学生的潜意识,左右脑互补整合。这可利用图表、录音材料、新闻联播节目等进行。三是寻找整合思维迸发的最佳媒体,刺激学生大脑引起相关联想。如果教师能选取有典型时代意义的漫画,则效果更为理想。四是培养学生沉思习惯,沉思有利于迸发整合思维。五是让学生留意自己的闪念,如果有突然一现的念头,就要抓住不放,记录下来,准备课堂上交流。例如,在讨论“生产力是主观还是客观的”这一问题时,用聚合思维考虑的同学提出生产力是客观的。理由是人们一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的是一种客观的生产力,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它;人们要想发展生产力,也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努力将它推进一步,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它。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少数用发散思维考虑的同学提出生产力是主观的。理由是生产力的标志是生产工具,而生产工具是人类制造和使用的,人作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要素,人凭聪明才智制造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双方争辩激烈,一到火候,笔者提示同学们进行两者的整合思维,并提供了一幅“慈禧太后看电视”的漫画和一张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由石器→青铜器→铁器→机器→电机→电脑演变的示意图。一位同学深思以后说:第一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第二种观点也有合理的成分,不过结论有失偏颇,其实两者是统一的。人们制造工具属于改造自然,上一课不是讲改造自然必须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的性质和规律为根本前提吗?这本身就体现了客观性。同时,人们制造先进工具又是以原有的工具制造水平为基础的,这不正好说明人们发展生产力不能随心所欲吗?一席运用整合思维的精辟论述说得大家频频点头。
3、批判思维的培养
批判思维是破除思想认识中思维惯性(或称思维定势)的武器。培养批判思维,对于突破聚合思维对发展创新思维的束缚,开发发散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东西的创造是和对旧东西的批判相伴而生的。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事物不断发展,认识呼唤批判。一切以实际效果来评判,不受任何教条的束缚。惟有如此,理论之树才会常青不衰,尊重事物才会不断涌现。 培养批判思维,要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鼓励学生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社会、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差错。当学生批评教师时,教师应当闻过则喜,表现学生的批判思维。这样做,既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为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了榜样。在培养批判思维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的批判不致偏离正确的轨道。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从反面、从错例中得到教育。同时还要告诫学生不能脱离现实,信口开河。因为这种做法本身是背离辩证思维的,是创新思维所不容的。
四、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超逻辑的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是瞬间的顿悟。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许多点子、设想、方案、谋略,都来自顷刻的突破。经验告诉人们,大多直觉都是正确的、难能可贵的。 培养直觉思维,首先要注重各种联系。直觉是以累积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托的,是以已感知、沉淀的信息为心理基础的。面前所要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信息与库存的某一相关信息突然联贯发生碰撞,迸发出璀璨的思维火花,便是直觉。要注意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种种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完整,为孕育灵感和直觉打下厚实的基础。经验证明,由于教师不注重各种联系,赞成了不少文理偏科生。这样的学生被早早地扼杀了引发直觉的心理机制,将来难有创造。这里还有一个正确对待思维定势的问题。如前所述,思维定势易使学生形成思维惯性,对产生直觉有不利的一面。但辩证地看,直觉又离不开思维定势,如果说思维定势是知识和经验积累而成的思维果实,那么直觉则是各种思维定势经过特殊程序精制的珍品。直觉的产生需要各种思维定势的建树,所以我们既要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把握联系,累积经验,建立各种思维定势,又要敢于、善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心理自由和学习自由,为迸发直觉奠定基础,扫除障碍。
培养直觉思维,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直觉想像。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其本质和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层出不穷,极为隐蔽。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有限的,是不可穷尽的。在认识事物解决矛盾过程中,有许多空白地带有待人们去拓展、去深化、去填充。这就需要直觉想像。直觉想像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创造思维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搜集疑问、编选资料、讲解习题、社会调查等途径,设置“空白”,让学生直觉想像,填补空白。 恩格斯告诫我们:“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江泽民也清楚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中学政治教师,我们有义务不断去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为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进一份力。
当今世界,人类的创新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时尚、一种行为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赢得主动。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国家的兴衰,是时代发展和民族振兴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以开发人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已为世界教育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宗桂琴.浅论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5(2).
[2]刘美忠.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1).
[3]张清汉.职校政治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J].西北职教.
[4]旷湘平.浅谈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网.
[5]史宗勇.创新教育与德育.晋中学院学报,2007,24(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探析思想政治课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