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感恩教育;中学生
每年新学期开学,校门口就会停满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汽车;寝室前,家长大包小包,满头大汗,而作为主角的学生,双手插袋,耳朵里听着MP3、MP4,轻松自在,任由家长帮助其打扫寝室,整理内务…… 眼前亲眼所见的,以及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从家长反馈的信息以及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都会发现在当前中学生身上发生的很多不可思议甚至触目惊心的事情:家长为其“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家长的关心理解是罗嗦的;老师的教育是跟自己过不去;对同学崇尚武力;拿家长的血汗钱随意挥霍;敲诈偷盗抢劫时有发生……
“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沉重的现实。“感恩”这一名词也越来越多的在报纸和网络上出现,在Google、百度中搜索“感恩”这一词,约有13,600,000个结果符合这一主题,这说明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关注。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当代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呢?
一、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首先与家里长辈的宠爱、溺爱脱不了关系。一方面,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中的独苗,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小到大,长辈们给予他们的太多太多,从来不让他们吃苦,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因而很少体谅父母的艰辛。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
其次,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方面,现在很多中小学在升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修养等的引导和教育。“五育并举、道德为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致使个别学生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中缺少实效性,缺乏针对学生实际的教育。“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其实,教育学生爱国家、爱人民,还不如从教育学生爱家、爱父母来得实际、有效。
再次,社会这一大环境深深影响着学生。在当今社会 “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在学生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力。而在“自我为中心”的道德价值观念中,一切都被置于从属的手段或工具性的地位。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变得感情较为冷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主,对社会缺乏感恩之心。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座大山”的共同影响下,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德育问题,作为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怎样在课堂上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呢?
二、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1、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够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然而,不懂知恩图报,不知道体贴父母,只知伸手要钱,已是当今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父母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被孩子认为理所当然。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因此,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乃是整个感恩教育的基石与起点。
2、引导学生感激所有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帮助的人。
成功学家安洋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你都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所以,让学生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照与帮助时说一声谢谢,意义十分重大,否则他们会把那些理应报以衷心感激的事给忽略,甚至是理所当然,如此,则很有可能在他们成人之后,对善良纯洁、友爱等世间那些美好情操与情感做出一些有意无意的伤害之举。只有教育学生,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会主动帮助需要他帮助的人。自己也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才能够成就事业,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3、让学生去深刻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具备奉献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积极进取,努力奉献,将推动社会集体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反过来激发人们去巩固发展社会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的“感恩教育”要引向更广、更高的境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理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与党的十六大及《时事》相关内容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相结合,与公民道德纲要相结合,与现在全社会倡导的“八荣八耻”相结合,体现时代特征。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感恩教育”,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一)认知层面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从认知层面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必须有效地把教材与感恩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把教材与感恩联系在一起,向学生讲述什么是感恩,并且列举了当前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感动中国人物的介绍,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恩有所了解,有所体会。
(二)情感层面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要使得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课上,在情感这一层面上能够加深对感恩的理解并真正树立这一意识,难度很大。
因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根据教学内容,主要是第二框和第三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来开展、渗透感恩教育。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让学生了解: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能力目标: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辩证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照片)这是一张普通的照片,但又是一张我永远铭记在心的照片。今天,我将怀着一种虔诚和感恩的心情,来表达我对父亲最真诚的谢意。教师讲述照片的故事。
新课教学:
1、活动: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照片,放在桌子上,教师巡视检查,并找出有意义和代表性的照片,随即问学生照片拍照的时间、人物及背后的故事。
再让学生分组,讲述自己的照片。让学生在欣赏、讲述照片内容的同时,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呵护。
教师行为:开展这一活动,一要注意正面引导,防止学生讨论亲子矛盾,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2、注意辩证地看待这些事,因为许多家长对子女爱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具体分析。二、阅读教材,完成表格。要求学生通读教材第8-10页教材内容。完成第8-9页的表格。反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表格。并要求学生说说从表格里感悟出父亲、母亲对家,对我的爱。
3、活动:听音乐,教师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学生写一段赞美母亲或父亲的诗词或歌词,有标题、有内容,字数不少于50字。
4、拓展作业:为父亲或母亲洗一次脚。
在阅读中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然后再让学生将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汇报。教师要把重难点的地方按层次写在黑板上。如:“孝敬父母,是子女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尊敬、侍奉、赡养”区别和联系,“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天职”,“孝敬父母要付出代价,但收获的是甜蜜”,“愚孝”。教师在讲解中,将全文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
(三)实践层面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通过布置实践作业,利用学校的德育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渗透感恩教育的活动。感恩教育,通过从思想品德课堂拓展到班会课及其他几门理论课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理论的讲解到实践的操作,使得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项项德育活动生机勃发,一幕幕场景感人至深。学校舆论更加良好,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奋发之情更加高昂,感恩之心更加强烈,家长、社会的反响非常好。不少家长提到自己的孩子时,非常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自己孩子的转变:出门、到家会主动跟家长打招呼了;自己的衣服等会自己洗了;周六周日会帮着父母亲做家务了……
三、对感恩教育实施的反思
结合当前社会的对德育教育的反思与重视以及学校开展的德育主题教育这一大背景,通过认知、情感和实践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向父母、他人与社会由点到面的感恩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学生们懂得了如何去珍惜当前所拥有的美好生活,学会了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着一些不小的问题,个别学生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缺乏真正的感恩意识;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口头,没有真正的实际行动;还有一部分学生走了极端----一味想着别人的帮助,感激别人,丧失了自信。因此,在今后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
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教师还必须身体力行,起好表率作用。
2、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社会的整合力度。
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上。所以,教师还得善于利用社会的各种力量。
3、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
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征,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灌输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要能够应对这样的问题。
4、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避免侵害到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否则,感恩教育就成了空谈。
四、小结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我们在对美好和谐的社会心存期盼之时,更需要首先倡导一种感恩之心的树立,只有有了感恩之心,才会做出感恩的行动,并因此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善良的生态。在这种生态氛围熏陶滋养下,我们才能期待社会整体爱心环境的形成。初中生感恩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体悟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养育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不良习惯,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通过“感恩教育”,增进师生的交流,让学生了解老师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理解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理解老师现在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手段,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感激老师,把接受老师的教育和认真学习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同学之间文明交往,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树立现代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高尚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参考文献
】【1】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J】 《教育科学》 2004.8
【2】何芳 :《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 《中国教育学刊》2005.7
【3】程建平:《德育:确立什么样的理念》(《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7卷4期)
【4】王晋堂,李 晓:《实践中的做人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