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维。
无论是学习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应激励学生努力寻找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要满足于人云亦云。老师布置作文《知足常乐》,但有个学生就批驳了这种观点,提出不知足常乐。在物质享受上,应知足常乐,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得到不同的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鼓励学生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从而打破僵死的思维模式。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富于想象是青少年的天性。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首先,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阅读教学,教师生动的讲述,可激起学生浮想联翩。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文艺科普作品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方法。
阅读中,教师应加强指导,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只停留于情节的记忆上,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品的内容、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3、积累创新素材,触类旁通。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创新思维素材,分析其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利用。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则小故事:一个是“曹冲称象”,另一个是“司马光砸缸”。为了测量大象的体重,曹冲让人把象牵到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然后,换上使船的吃水深度相同的石头,再分批称出石头的重量,其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通过创造性的联想,完成了概念的转移。当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习惯的思维定式是将小孩从缸内捞出,使人离开水,司马光却运用逆向思维,使水离开了人——以石击缸,水流走了,小朋友便得救了。通过让学生积累这些素材,然后再训练他们分析其中所使用的创新思维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的方法,最后形成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4、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无论出了差错,还是尚未出差错,都普遍存在着对犯错的恐惧性和焦虑心理,因而养成了一种保守、因循守旧的观念。长此以往,必然成为一只驯服的小绵羊,这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创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应该鼓励学生不要畏惧错误,勇敢向前,不断地发现新天地、探索新路子。
参考文献
《山东教育》、《中国教育报》及各类教育教学刊物。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