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互动概念为生长点,以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从课堂讲述、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等环节进行阐述和分析.揭示了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建议。
关键词: 师生互动;课堂提问;课堂讲述;课堂讨论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0—0044—03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阵地— — 课堂, 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师生间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实用与功利、对立与冲突等已不是局部、暂时的少数现象,美好而纯洁的师生关系已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并确实出现r某些消极变异的倾向。川虽然健康的主流不容质疑,但是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将要依靠师生双方互动与交往的形式来达到教育目标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概述1_课堂师生互动的含义。J 义的互动(Interaction)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而通常所指的互动则是狭义的互动,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作用与影响。它既口丁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景、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12]2.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类型。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匝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利比特与怀特(R.Lippitt&R.K.White)等人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即:教师命令式、师生 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我国吴康宁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种类繁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划分为三种类型:、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
二、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观察与分析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注重培养师生双方的创新精神。笔者于2011年3月14日开始进入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观察与访谈。为了便于后面分析,将记录的材料分为课堂提问、课堂讲述、课堂讨论三个部分。
1.课堂提问中的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从观察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学任务都是在一问一答中完成的.有发问者就有应答者,但是怎样设问,怎样回答,由谁提问,由谁回答,却不仅是课堂组织和教学控制的手段,还更多的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和互动状况,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问学生答,频繁的提问与应答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也满足了部分学生表现自己的需要。除了提问课堂中教师的言语行为,还有更多人文的、个性化的内容,如提问时,老师的问题中往往会出现“你喜欢、你认为、你觉得、你想”等突出主体的词语,这使师生互动有了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但由于班额较大,老师在提问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2.课堂讲解中的师生互动。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依赖于课堂讲解, 由于课堂讲解中涵盖了课堂组织与控制、课堂提问、课堂评价.因此也是课堂师生互动最活跃的环节。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在课堂中教师的讲解依然重要,教师也非常重视讲解过程的设计,不同的是教师在讲解中正在进行方法的变革,他们通过讨论、讲述、演示、游戏等多样化的方法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较多,教师的命令式言语行为很少,征询式的言语较多,教师经常走下讲台与同学们近距离接触,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3.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是班级成员间的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和判断。讨论在小学非常受欢迎,尤其是思维敏捷、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总会尽快的组织好回答内容,利用机会与老师交流答案,他们不仅希望同学们能很快听到自己的观点,更希望老师能关注自己的发言,并希望得到老师较好的评价。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三、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环境对师生互动的阻碍。虽然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师生互动也以新的方式不断出现,但较大的班级容量仍是阻碍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两周的观察统计来看,他们的教室都大约5O个平方米,但人数最少的班也有学生40多人,六年级(四)班有学生56人,显得特别拥挤。在如此大容量的班级里.老师在课堂上短短45分钟时间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当然是谈不上的。小组学习也只能是前后桌的同学就近组成小组。不要说学生能不能动,就是老师走动也不是很宽松。
(2)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老师仍然是课堂的权威.叫谁回答问题,讨论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完全是老师说了算,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四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有位学生提出:“老师,能不能让我们讨论一下哈默的生活状况?”老师却毫不犹豫的说:“这个问题课后再谈”。还有在一节英语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单词trousers,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后排的一位男生立即回答“金银、珠宝”。老师默默的在黑板上写了“裤子”二字,并没有向学生说明“treasure”是“珠宝”之意,更没有给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的区别。又如在翻译“我们应当互相帮助” 时,对we should each other help.we each other shouldhelp.老师均给予否定后说出正确答案:we should helpeach other.直到最后,学生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不对。
(3)堂中存在交往机会的不均等。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不同,使教师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受老师态度的影响。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有位学生说: “XX老师偏心,上课我也举手了,可老师就是不叫我回答问题,有时我回答的跟xx同学回答的差不苎多.可老师总是表扬他而不表扬我。”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有的同学上课有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有的同学却连一次都没有,尽管他也举手了。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往只是一种理想,但我们应该做的是向理想的公平、平等的课堂交往靠近一步。
2.对进一步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建议。师生互动是建立在师生对话、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不只是教师。学生具有参与一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因此与教师构成课堂互动中的“你一我”关系,教学使师生双方都去从事有意义的创造并分享创造的快乐。
结合调查,笔者对更好的促进师生互动提出以下建议:(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物质环境中.班级规模是影响学生行为和师生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首先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在一个人数少、班级规模适宜的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开展正常的交往活动。另外,课堂心理环境作为教学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对师生互动也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交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如果以满腔的热情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和信赖感,学生就愿意接近老师,与老师合作。
(2)在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多的关注学生,不应当回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而应以巧妙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加以解决。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理解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期望,课堂教学不仅仅只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对教师来讲.教学目的不是为了“教”,而是在互动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空间不断实现心灵转换,不断创造新的自我。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互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你来我往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论的话语交锋的交往过程;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学生的主体才会真正体现,课堂才会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3)教师要公正的对待学生。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把每一个学习者应该得到的合理需要、合理评价给予他们。具体来说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祖,不偏心,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贯、不同亲属关系的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诚的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育好学生。”教师的公正能够激起学生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亲切感、理解感、信赖感和共鸣感。这需要教师把灵魂的高尚和精神的纯洁联系起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趋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l】顾泠沅.新师生关系与教学策略的改进【jJ.教育参考,1997【2]n~-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J.教育研究,2001,(4).【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I.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养之养成[J].教学理论与实践,1999,f9).『51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f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IJI.比较教育研究,2001,f4).【7]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8】宋秋前.课堂教学问题与矫治【JJ.教育研究,2001,(4).『9]李德显.课堂秩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o1课程实施过程中培iJlI问题研究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