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继而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以儒家礼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胡蓉(2004)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的理论思考》中指出,只有了解文化才能“还语言血肉之躯”。但就目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总体状况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文化教学往往将才艺活动(武术、绘画、剪纸等)作为教学主体,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儒家礼乐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本源地位。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构筑的精神世界中最为重要的支柱,作为儒家思想内核的礼乐文化至今是国人规范行为、内修自我的基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儒家礼乐文化首当其冲,在对外交流中当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外国学生只有加深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以礼乐文化为内核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深刻体悟汉语背后强大而深厚的文化基础,从而缩小文化隔阂,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儒家礼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地位、作用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乏善可陈。鉴于此,论文基于对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简称“布大”,下同)的高年级学生文化教学的考察,对其文化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加以说明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针对儒家礼乐有效嵌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应用原则,并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文化教学对策。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论文有助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助于对外汉语课堂文化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对外国学生更好地习得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也大有助益。
...........
2.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罗马尼亚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具体而言,论文以罗马尼亚“布大”中文系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均超过1000个学时,汉语水平达到新版 HSK5 级(180)或以上。论文以定性研究为主,同时又兼顾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儒家礼乐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外国学生的儒家礼乐文化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理论支撑与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儒家礼乐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首先说明儒家礼乐文化的内容为“和”与“序”,对礼乐文化的起源和儒家对其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追溯。在此基础上,分析礼乐文化在当代所具有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结合时代需要对其进行扬弃。阐释了礼乐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关系。第三章:“罗马尼亚高水平汉语学习者礼乐文化教学现状”。本章从笔者的亲身询问与调查出发,结合第二章中对礼乐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解,从教学师资、内容、方法和学时四个方面,对当前罗马尼亚高水平汉语学习者中儒家礼乐文化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说明和分析。第四章:“罗马尼亚高水平汉语学习者礼乐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在问卷调查和实际走访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罗马尼亚“布大”中文系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儒家礼乐文化过程中的问题,从认知、课程设置、教学师资以及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对这些问题做了针对性的说明。第五章“儒家礼乐文化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对罗马尼亚儒家礼乐文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之后,将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和”与“序”与实际的汉语教学结合起来,提出更恰当的教学原则。第六章“结论”。本章是论文的结论,重点说明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指出了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二章 儒家礼乐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2.1儒家礼乐文化概述
2.1.1 儒家礼乐的内涵
所谓礼乐文化,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并发展了西周的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文化血脉与精神支撑。“礼”指的是通过约束人的行为,形成安定的秩序。 “礼”作为“先王成天之道,以制人之情”(《礼记·礼运》)[9]的手段,是“天下国家可得正”的不二法门。有关这一点,费孝通先生认为:“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守规律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10]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礼”具有主动性与自我约束性。“乐”文化通俗来讲,指的是用音乐,舞蹈或者诗歌等艺术形式来荡涤心灵,统一人心,来和谐“礼”所带来的差异感。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乐感文化。“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礼记·乐记》)[11]这是说乐的产生由人的内心感受外界事物通过“音”表达出来,儒家认为“乐”是能够“通伦理”的。“礼”可以节制人心,而“乐”又可以和合民声,从这个角度讲,礼乐文明包含两个方面“乐统同,礼辨异”。一同则使人亲近,拉近距离感与疏离感,一异则稳定秩序,防止因过分亲近而导致轻慢不敬。兴礼乐,不仅使人身心愉悦,更能明白天地运行的道理,和中有序,有条不紊。
........
2.2儒家礼乐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和根基,具有丰富的现代意义,儒家礼乐文化理应成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注意到,目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着以手段充作目的的错误认识与做法。比如,在各种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中,剪纸课、书法课、绘画课等被认为是文化课的代表,占据文化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大都围绕技能、技巧展开,真正涉及到中国最根本的文化本质的教学少之又少,而在专门开设的文化课程中,也缺乏对儒家礼乐文化的眷顾和有效梳理。另一方面,剪纸、书法、绘画、古琴等才艺都与儒家礼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某种意义而言,都是对儒家礼乐文化或直接或迂曲的一种反映,只是前者为“末”,后者是“本”。教学中如果舍弃礼乐文化,只重视才艺技巧和技能的传授,无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我们应将中华文化中最典型、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儒家礼乐)纳入教学体系,分阶段地介绍给学生,而不应该只重视边缘性、表征性的文化现象,忽略中华文化本质的切入。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本、是中华文化之源,儒家礼乐文化应当进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之中,应当成为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
第三章 罗马尼亚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儒家礼乐文化的教学现状...........14
3.1 教学师资.......... 14
3.2 教学内容.......... 14
3.3 教学方法.......... 14
3.4 教学学时.......... 14
第四章 罗马尼亚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儒家礼乐文化教学调查与分析.............15
4.1 问卷调查......... 17
4.1.1 调查对象.............17
4.1.2 问卷制作.............17
4.1.3 调查实施.............17
4.2 结果与分析...... 17
第五章 儒家礼乐文化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30
5.1 教学原则.......... 30
5.1.1 第一课堂文化融入原则.........30
5.1.2 第二课堂文化沉浸原则.........30
5.2 具体应用.......... 30
5.3 教学实践与文化体验.......... 34
第五章 儒家礼乐文化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1教学原则
5.1.1第一课堂文化融入原则
第一课堂即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所谓文化融入原则,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汉语教学过程中,将儒家礼乐文化融入到具体的词语、语法讲解中去,融入到课文的讲解中去;二是专门开设文化课程,将儒家礼乐文化作为学习课程,嵌入到整个文化教学体系中去,将儒家礼乐文化作为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比如,可以在文化课中专门讲解儒家的礼乐经典。《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只有二十篇,短小精悍,但却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极大地向我们展示了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程裕祯先生在《中国文化要略(第 3 版)》中所提到的:“孔子所在的鲁国,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礼乐制度,这只要研读一下《论语》就清楚了”。[33]因此,可以选取《论语》的部分篇章作为汉语教学的课堂知识内容。所谓第二课堂,指的是在教学计划之外,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健康的课外活动。所谓第二课堂文化沉浸,指的是,在课堂之外,让学生沉浸在具体的儒家礼乐文化活动中。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布大”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对儒家文化充满了好奇,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创造儒家礼乐文化的经典场景,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沉浸在中华“元典”文化之中,去体验、去回味、去感受。
.........
结论
论文以罗马尼亚“布大”中文系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文化教学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并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罗马尼亚高级汉语学习者儒家礼乐文化教学现状进行了说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儒家礼乐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融合原则与课堂外教学沉浸原则,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文化教学对策。本研究指出,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当强化儒家礼乐文化在文化教学中的地位,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方式,深化与丰富了汉语教学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手段。论文以罗马尼亚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现状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对儒家礼乐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这是论文在选题方面的创新。论文广泛采用个人实地调查法、问卷法与访谈法相互结合、互相映衬的研究方法,从多维度、多方面支撑了论文的观点与研究,这是论文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论文存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本人虽自小涉猎儒家经典,但囿于学识,对于礼乐文化的体认与识解相对有限;本人虽有一定的海外从教经历,但在儒家礼乐如何嵌入到汉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此外,论文中问卷调查的数量过少,客观性不足,在后续研究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