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中国已经告别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一个“新常态”阶段,其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当前国内要保持经济可持续稳增长,适应经济的“新常态”,则必须为经济注入持久动力,区域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重要生产力,对提升一国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国内技术水平低端化,创新动能不足的困境仍然没有改变,西方国家由于掌握核心技术优势,几乎垄断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譬如先进设备和零部件制造,而中国只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从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活动,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产出相对较低。因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当前国家和地区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激发创新潜能,释放创新红利,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2016 年,国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重要部署,力图进入国际创新型国家行列前列。2018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 R&D 经费支出总额为 19677.9 亿元同比增长11.8%,R&D 投入强度为 2.19%,比去年提高 0.04 个百分点,二者均延续了过去五年来的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加快步伐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2018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6 年,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从 52.6 万件增加到 133.9 万件,增长了 155%。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加大自主创新,也可以考虑国际因素的,有学者认为中间品进口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之一,因为中间品包含着技术发达国家的先进研发存量,它是重要的创新资源。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19》公布的数据显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应值排名前十的省(市)中就有 7 省(市)位于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依托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加工贸易模式的发展获得经济进步,而加工贸易多是以来料和进料加工为主,其中就有不少中间品进口,到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订单贸易,以“资本+中间品”模式为主,企业接收国外订单,进口中间品或设备进行加工生产再出口,在这一过程中,中间品进口的发展是否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否中间品进口渠道的技术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间品进口对区域创新的技术扩散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性?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尝试以国际技术溢出视角为切入点,研究中间品进口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在测算中间品进口包含的国外研发存量的基础上,实证分析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明晰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
1.2 文献综述
1.2.1 中间品进口与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国际技术溢出效应能够让技术发达国家的研发资本存量输出到技术落后国家,而中间品进口就是其主要的输出渠道之一。中间品进口为企业提供接触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促使包含在中间品的研发知识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资源(王磊,2019)。当国外先进技术以中间产品为载体引进到本国,国内企业进行消化和吸收,产生研发活动的外部性,提高国内研发存量水平和技术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技术发达国家的中间品对技术落后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要显著高于后者对前者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Keller,2000)。Jabbour(2007)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来源国的上游供应商与本国生产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前向链接效应。上游外国企业的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对国内生产商能够产生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否促进进口国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受到其拥有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一国拥有的技术吸收能力越强,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明显(喻美辞,2012)。意味着技术溢出效具有一定的“门槛特征”,只有当一国或地区的吸收能力越过其“门槛值”时,技术溢出效应才会得到充分的显现。(李梅,2012)以人力资本、R&D 强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差距、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作为吸收能力的代理指标进行门槛回归分析,证实了技术溢出存在“门槛效应”。
........................
第二章 中间品进口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典型事实
2.1 中间产品进口贸易状况
2.1.1 中间品界定
联合国 BEC 分类法按照产品的用途将产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而中间品就是在将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经过加工、组装等工序,但还没成为最终消费品的这一过程中的产品统称为中间产品。如棉花作为初级原材料,经过加工得到棉纱、坯布、及服装面料等都是中间品的范畴,这些半成品投入到下一步的加工工序中制成最终产品进入消费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中间产品制成最终消费品的最后这道工序也属于中间产品的生产环节。
以零部件、配件和加工组件及其他中间投入品等为载体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就是中间产品贸易。Arndt 和 Kierzkowski(2001)认为将处于同一价值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空间配置是一种新现象,生产过程被细化和剥离,再通过跨越国界的生产网络组成一条新的、完整的产业链,在这过程中中间品贸易应运而生。
2.1.2 中间品进口状况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从中间品进口贸易现状、贸易结构、进口来源国别等方面搜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阐述,了解当前中国中间品进口情况基本面。
1.中间品进口贸易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2001-2017 年,中国进口贸易额从 2435.5 亿美元增长到 18437.9 亿美元,实现了年均 13.49%的增长速度(如表 2-1 所示)。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的逐年递增,离不开中间品进口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
2001—2017 年,中国中间品进口贸易发展迅速。2001 年中间品贸易进口规模为 1781.53 亿美元,其中,技术性中间品1进口规模为 1615.59 亿美元;相比2001 年,2017 年进口中间品贸易额为 14023.21 亿美元,增长了 6.87 倍,年均增长率为 13.76%。其中技术性中间品进口额为 11497.84 亿美元,增长了 6.12 倍,年均增长率 13.05%。期间,中间品进口占进口贸易总额的年均占比高达 74.22%,技术性中间品进口年均占比为 62.19%。可见,中间品进口成为中国进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多以进口技术含量高的中间品为主。
表 2-1 中国进口贸易与中间品进口贸易情况
2.2 区域创新能力状况
2.2.1 区域创新能力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定义还并未统一。Cooke(1996)认为企业是结成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指出企业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技术水平企业间互动时,带动区域资源、社会资本、劳动力和科技研发投入等要素的流动,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Stern(2000)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经济发展所应具备的一种潜力。R&D 研发资本存量是其关键因素。强调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的研发资本存量,通过进行新发明、新工艺、新产品的自主研发,产生 R&D 资本存量的边际效应,从而影响一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柳御林、胡志坚(2002)强调单从科技能力或者科技竞争力的角度来理解区域创新能力是片面的。它其实是将一地区的科技知识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创新能力。
搞清“区域”、“创新”和“能力”三者的涵义是界定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范围的首要前提。“区域”是实体和抽象观念的集合体,没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几个地区的集合体形成的流域都可成为一个区域。“创新”一般用广义创新理念来理解。广义上的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进行创造性地组合,形成一种的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这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服务以及新市场和企业组织等。“能力”指的是一种综合素质和本领。它包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器物方面能力;以法律、条例、组织规章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制度方面的能力;以价值观、世界观、信仰等文化意识表现出来的文化方面的能力。
.........................
第三章 中间品进口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分析......................21
3.1 中间品贸易理论 ..................................21
3.1.1 比较优势理论 ...................21
3.1.2 价值链理论 ...............21
第四章 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27
4.1 模型设定、变量设置与数据处理 ...................27
4.1.1 模型设定 ........................27
4.1.2 变量说明与处理............................27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38
5.1 主要结论 ..............38
5.2 政策建议 ..............................39
第四章 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变量设置与数据处理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itFDI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能够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东道国企业资本流入国内的同时,先进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会带入国内,使得两国之间的知识转移和科技合作得到加强,进而对本国形成国外先进技术的扩散和转移,一定程度上带来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本文采用各省份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衡量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靳巧花,严太华,2017)。
对外直接投资(itOFDI )。对外直接投资也是获得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之一。Potterie 和 Lichtenberg(2001)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可以帮助国内企业分摊研发成本,利用对方先进技术水平带动国内技术提升。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份数据缺乏连续性,本文借鉴项本武(2009)的方法,采用各省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表示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R&D 人力投入(itRDL )。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直接因素。R&D 人员受教育程度高,具备一定的创新技能和研发经验等优势,对技术创新理解、模仿和学习能力较强,因此,R&D 人力投入强度越大,有助于区域创能力的提升。本文选取各省(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衡量 R&D 人员劳动投入指标(李娟,2017)。
R&D 经费支出(itRD )。R&D 经费是重要的创新资源,为研发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R&D 经费支出与技术创新之间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王建梅,王筱萍,2011)。R&D 经费支出投入的增加,可以为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优质创新资源并吸引 R&D 人员加入,还能完善与研发活动相关的配套服务。本文采用各省(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作为衡量指标(李娟,2017)。
表 4-1 相关变量数据来源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深化,中间品贸易在进口贸易中占据的份额不断增多。中间品进口对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区域创新的提升历来是学者研究的焦点,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有效吸收蕴含在进口中间品中的国外研发存量,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采用了中国 2003-2017 年 15 年 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进口中间品整体上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强度较小,这一结论在解决了模型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表明技术性中间品包含的研发内容能够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正向溢出,且解释变量换成全部中间品溢出的研发存量后,其技术扩散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效果显著增强。
(2)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R&D 人力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均能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其中 R&D 人力投入作为创新产出过程的直接影响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大。R&D 经费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作用效果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 R&D 经费配置不合理,科学研究经费占比较少,其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创新动能不足,尚未能胜任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3)进口中间品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中间品进口能够对东中部地区产生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对西部地区则溢出效应不显著,虽然西部地区近几年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创新环境改善,但长期以来人才外流,人力资源不足的原因,使得无法有效消化与吸收进口中间品包含的先进研发资本存量。值得注意的是,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提升作用要比东部地区大,可能的原因在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在驱动,以及中部地区低劳动成本优势和创新环境优化,使得东部地区大量制造业转移至中部地区,带动资金、人才和资源流入中部地区形成集聚效应,增强了对中间品进口研发溢出的消化吸收能力,创新势能加强,其次由于东部地区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强度领先于中部地区,从而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没有中部地区明显。
(4)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较大,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对外直接对三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东部、西部作用强度最大;R&D 人力资本投入对中部、西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较大;R&D 经费支出对东部、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抑制作用较显著。
参考文献(略)